「新竹的客家族群:其實客家不只是客家」工作坊
時間:13 May 2023, 13:30-16:30
地點:SWLT, Paul Webley Wing, Senate House, SOAS, WC1H 0XG
各位倫講的朋友大家好久不見!我們即將舉辦新的一場工作坊,關於台灣的族群議題,這次鎖定在新竹的客家人,但同時也將牽涉到不同族群之間,從歷史上到時至今日的族群互動與自我認同。這次的工作坊由我們的老朋友廖靜雯主講,歡迎對台灣族群議題與客家研究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活動摘要:
根據《客家基本法》的規定,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有客家自我認同的人,即是客家人。而由客家人組成的群體,就是客家族群。然而,類似的特定人別與族群的定義如何在現代臺灣中被塑造與想像,又透過專法規範,似乎未能獲得許多人的關注。只是當官方或媒體反覆宣傳放送所謂「客家」的相關話題,多數臺灣人彷彿又多能描繪出一個既定的臺灣客家人的形象,並且以為只有符合該種形象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客家人。影響所及是,多數人可能未曾區辨過那些被他們均一指稱為「客家人」的人,或許來自於臺灣北中南東部的不同地方,或許操持相異的語言,又或許是否真有客家血緣、淵源以及類似的自我認同。另外,就算是那些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的「真」客家人有時可能也不知所以擁抱並且認同那些可能不專屬於「客家」的刻板印象或被發明的傳統,並藉此圈劃出他們以為的客家族群範圍。
為了解構前述有關於當代臺灣客家的建構論,本專題主旨則在於說明當代臺灣客家意識的認識論如何產生,以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民族意涵,即「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聚焦於新竹地區客家族群對於自身文化、意識與認知的塑造、移植與發明等,討論新竹「客家人」如何藉由一些特定意象與共同經驗,聚合為一個特殊的、想像的政治共同體。最後,在理解新竹「客家」如何在當代被塑造出來之後,還要反思的是,在「客家人」這個特定群體意識的建構過程中,當客家人始終是論述主體時,又只以客家人的「開發史」為論述內容,是否表示族群之間的互動或流動已經不值得討論?只是如此一來,我們是否終將難以得知,究竟誰被犧牲了,誰被代言了,誰又被噤聲了?而我們又將如何或面對或改變這種認識論上的偏狹?
講者簡介:
廖靜雯,竹東客家人(?)。
清華大學歷史所以及SOAS性別與法律研究碩士。研究興趣是性別史、日治和戰後臺灣史。過去曾經參與中研院的婦女和性別史計畫、歷史人口計畫、客家文化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