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並不如煙: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檔案追尋之路
往事並不如煙: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檔案追尋之路
去年衛城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一書,記錄了當年白色恐怖受難者行刑前所留下的遺書,一篇一篇,有愛、有痛苦、有遺憾、有抱歉。我們很難想像,這些在萬般無奈中留下的最後的愛與叮嚀,國家竟然一直扣留了五、六十年,從沒想過要發還給家屬,家屬也從來不知道有這些遺書的存在。
直到2011年七月十五日,馬英九在「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儀式」上發還了受難者的遺書,並對家屬致歉,也在致詞時表示檔案局將繼續清查二百多萬頁的檔案。之後,檔案局總共清查出一百七十七位受難者的私人文書,共約七百四十七頁。
這一切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一切起因於當時才二十幾歲的張旖容,對於從未謀面、卻為家族話題禁忌的外公的好奇。偶然間她從家人的隻字片語和中拼湊出了外公是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事實,再經由未曾謀面的熱心網友建議,到國家檔案局查找關於外公的資訊,她複印了厚厚的數卷檔案,更意外發現了外公原來留下了令人心碎的五封絕筆信。
旖容和家人開啟了一連串尋找檔案、要求發還、和政府機關協商的行動,加上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大力參與、協助,最後促使了政府主動發還受難者遺書。研究白色恐怖歷史的學者,也稱旖容為「台灣轉型正義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究竟旖容在這段檔案追尋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國家檔案法在這段期間內有怎樣的改變?政府的態度又是如何?倫敦講臺非常榮幸的邀請到張旖容本人,來分享她這段檔案追尋的歷史,讓我們從看似如煙的往事中,拼湊這些人的樣貌;面對過去的國家暴力,為未來明鑑。
活動時間:2016/12/10 14:30 活動地點:Room 301C, Royal School of Mine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W7 2AZ 地圖網址 goo.gl/JKpf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