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講臺小座談:台灣偶像劇的東亞市場運作及消失
倫敦講臺小座談:新自由主義解管制的後果 - 台灣偶像劇的東亞市場運作及消失
座談時間:2016年3月13日(日)下午兩點半 座談地點:UCL, Pearson Building (North East Entrance) G17 座談教室地圖:http://www.ucl.ac.uk/maps/pearson-g17
倫敦講臺這次邀請到King’s College London博士候選人賴以瑄,分享她對偶像劇(目前台灣相對工業化的商業產品)生產機制的研究。
她將以新自由主義媒體解管制為背景,說明台灣偶像劇的東亞市場運作的幾種模式,條件,及其消失。簡單說,台製偶像劇是區域貿易導向的文化產品,它的出現與沒落是1990年代起開始的台灣電視新自由主義解管制二十年,以及東亞區域電視劇市場流通的後果。1990年代台灣電視新自由主義解管制,有幾項在地因素:國民黨大中華文化認同意識形態的崩解,本土反國民黨陣營勢力欲進入電視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與影視工業的貿易壓力,後社會主義中國大陸向台灣企業(包含電視媒體)招手多重因素造就。自此台灣商業電視處於自由市場競爭,相當看重海外市場。台灣商業電視的海外收益重心在1990年代以來的20年,幾經變換,從最早的東南亞,到中國大陸及日本。她會深入淺出,分析台製偶像劇的這些市場的出現、消失或變形。
座談講者介紹: 賴以瑄,困而求知者。20歲前被電視餵養價值觀。學術工作從近身關懷切入,處理1990年代台灣電視工業的後冷戰/泛中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後殖民/泛亞洲巨變、及它對台灣六七年級世代女性主體的影響。2011年首篇學術產出,分析1989-1992年間,台灣電視戲劇節目開啟大中華市場運作時,如何協商國民黨意識形態,以創造有利的國內條件。碩士畢業後在偶像劇製作圈打轉了幾年,見證偶像劇工業的興起與危機。學術文章出版於新聞學研究,Routledge Handbook for East Asian pop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