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轉型正義論述下的記憶政治
殘缺的悔悟,失語的倖存: 台灣轉型正義論述下的記憶政治
工作坊時間: 三月五號 14:30 工作坊地點: Cruciform Foyer 201 Seminar Room 3,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Gower St、London WC1E 6BT http://www.ucl.ac.uk/maps/cruciform-building
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代表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競選期間,蔡英文一再強調,轉型正義將是她的任期中最重要的執政項目之一。然而,在此之前,台灣已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針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補償條例與相關基金會更是早已於2014年完成任務。在此政治基礎上,為何轉型正義對民主化已近三十年的台灣社會來說,仍舊是一項路途尚遠,任務未完的挑戰?本次工作坊嘗試從後冷戰的人權論述中,重新審視台灣目前的轉型正義論述在哪個環節出了何種差錯,以致於為何在相關的制度性安排進場之後,曾經一度失去的正義為何終究未回到倖存者的手中?同時,面對冷戰對抗框架下的東亞地景之一:白色恐怖,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早已逝去與仍倖存的「前政治犯」們?他們是受難者、國家的敵人,還是抗爭者?更直白地問,這群垂垂老矣的前政治犯們是如何在他們的「其後人生」定義他們近半世紀前的過去?
當下的政治條件總是一再定義與形塑一個社會的過去。本次工作坊嘗試以社會學的視角討論上述議題。在回顧近三十年來的轉型正義論述發展歷程中,希望不只是給予臺灣現存的記憶論爭一份粗淺的圖像。更重要的,唯有通過進一步觀察倖存者與國家在轉型正義論述場域中的「角力」,我們或許始有機會更進一步貼近所謂的「倖存」背後隱含的意義。
講者簡介 蕭伶伃(Agnes),清大社會所碩士,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碩士論文關注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政治受難者家庭。博士班學習階段轉而關注前政治犯們如何在民主化歷程的台灣社會「安身立命」,博士論文處理白色恐怖倖存者在台灣轉型正義論述下的搏鬥與倖存百態。從台灣到英國,自認最關心的還是各個社會中身處權力對立面的臉孔。特別是那些發不出聲音的人們。目前身陷英國鄉下博士論文寫作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