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流動:身分、影像與他方的連結

- 日期:6/7(六)13:30-16:30
- 地點:SE 1.02, Bush House South East Wing, London WC2R 1ES
- 活動場地有門禁,請準時抵達並透過以下連結報名(活動前一天晚上九點報名截止):https://tickets.formosasalon.org.uk/queer-mobility-identity-images-elsewhere/
- 因人力有限,系統報名截止後無法再協助臨時報名或安排現場入場,尚請見諒。
活動簡介:
在這場驕傲月活動中,我們將從兩個方向切入文化內的性別多元樣貌。上半場,講者 陳薇安將分享自身與研究中累積的跨國移動經驗,如何在異地協商、實踐與形塑自我身分;下半場,則聚焦 Eva 研究的泰國的百合劇與其華語粉絲群,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和討論「南方」酷兒媒體如何影響亞洲區域(如台灣、泰國)的文化政治與性別再現。(保證粉紅泡泡!歡迎一起入門,或來推大家坑!)
活動將分成上、下半場,共三小時,包含講者分享與QA互動。
講座介紹(上半場):
跨國移動的經驗,如何形塑我們對酷兒身分的理解?
這場講座將討論那些在異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長出連結、甚至生根的酷兒遊子,如何找到描述自己身分的語言與資源,如何建立安全的空間,也如何在異文化中協商自己的身分表達方式。
這些深植於我們身體經驗的知識與感受,又能不能被帶回台灣?又會如何在本地延續、轉化、甚至開出新的可能?
我將結合兩份正在進行的研究——一是關於東亞同志留學生的跨國經驗,另一是關於台灣非二元性別知識的建立與實踐——分享我的初步分析,也誠摯邀請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彼此的觀察與思考。
講者簡介
陳薇安,現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社會系碩士生。曾任台大香港研究社創社社長、學運史小組總召。長期關注跨國移動與邊緣經驗的敘事政治,思考在不同語境中,誰的故事能被聽見、成為主流,又是誰的經驗被忽略、遺落,甚至刪去。
講座介紹(下半場):
Queer Media from the Global South: Thai Girls Love Media and its Sinophone Fandom
來自南方的酷兒媒體:泰國百合劇和華語粉絲
在酷兒流行文化的學術研究中,女性同性情誼與欲望長期未受到足夠關注。泰國自2010年代中期成為Boys’ Love (BL)劇集的生產重鎮,然而首部Girls’ Love (GL)/百合劇集《Gap》直到2022年底才正式亮相。《Gap》的成功促使GL作品數量激增,並誕生了一個以全球酷兒女性為核心的跨國粉絲群體。這股潮流為酷兒媒體再現、同志平權運動以及商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本次演講中,我將分析泰國GL作品及影視產業,並探討其在全球範圍內所開創的創新方向。討論將揭示這些現象對其他亞洲地區(如台灣)GL影視的影響,並探索其中的文化與社會意涵。
講者簡介
李卓賢(Eva Cheuk-Yin Li)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社會學系媒體與文化研究助理教授,亦為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25年訪問學人。她擁有King’s College London性別、媒體與文化博士學位,具跨學科背景。研究涵蓋酷兒媒體、粉絲文化、性/別政治與離散媒體。
海報設計:半斤 @yis_0.5_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