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Am到天亮—淺談原民音樂的樣貌和原民社運音樂
德國樂團誤用了阿美族郭英男演唱的飲酒歌後,反而在臺灣掀起一陣原住民音樂的熱潮。但是,你知道談「山地國語歌曲」的時候,其實需要從救國團的歷史看起嗎?過去唱片公司出版原住民音樂的時候,時常為了討好聽眾,反而以日語演唱為多嗎?
通常談起原住民音樂,大家普遍認知的是紀曉君、舒米恩等能唱出原住民語的原住民歌手,或者以原住民身份為人熟知的流行音樂歌手,如張惠妹、ALin,又或者是在觀光景點及媒體上常聽見那些只有聲詞的原住民古調?其實原住民音樂隨著臺灣歷史不停地變動,尤其是外來勢力在臺灣常藉著不同形式,將原住民音樂當成一種實踐政治或經濟目的的文化資本。因此,原住民音樂成為表演者和聽者進行對話的場域,可以從中聽見每個時期原住民與台灣其他群體之間的協商。
這個工作坊將分成兩個部分,首先將從歷史的脈絡來呈現原住民的不同樣貌,除了概略的聽一點古調,我們將著重於從唱片時期、卡帶文化到比較接近現在的CD時期,來認識原住民音樂的樣貌。除了原住民歌手的音樂之外,一些非原住民音樂人是如何挪用或取樣原住民的音樂,都在談論的範圍之內。由於原住民族的數量較多,無法每個族都談到,所以,原住民族將相對於其他族群來說,以被視為一個整體的方式來認知。 第二部分則是由於「傳統領域劃設爭議」而產生了巴奈的「凱道上的稻穗」的專輯,所以希望在議題之外,帶大家用聆聽的方式簡單回顧原住民社運的歷史。卑南族學者孫大川說,「我們的民族從過去到現在不是進行書寫的民族,我們不是用文字的民族,而是一個用說話的民族,用聲音來表達情感(2001)。」因此,原住民用歌唱來表達訴求,用溫柔但有力量的聲音來抗爭,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音樂來聽聽原住民的心聲。
*「Am到天亮」來自於角頭音樂創刊號,Am是吉他指法裡的一個和絃,聽說光是一個Am,就可以唱出很多原住民的歌謠,一直唱到天亮。AM也是調幅廣播的英文所寫,由於本次工作坊將用許多音樂搭配內容,所以希望以廣播的方式來「排歌單」,希望這個歌單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原住民音樂。
主講人:西敏寺大學媒體研究博士生 林果葶 小時習琴,大學後轉行媒體。喜愛音樂電影。母親為阿美族,是城市養大的混血原住民。研究聚焦於原民音樂與媒體的關係,目的為融合所學與興趣,尋找認同。
時間:六月三日 (星期六) 14:30 地點:Room 1.47, Royal School of Mine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outh Kensington Campus, SW7 2AZ UK 詳細位置可參考以下兩個網址: goo.gl/aR6vjI goo.gl/uuI7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