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講臺十年:公民參與的行動與反思
活動時間:
- (英國)1 June 2024, Sat 11:00 - 14:00(UTC+1/BST)
- (臺灣)1 June 2024, Sat 18:00 - 21:00(UTC+8)–(邀請制)
活動地點:
- (英國)Room 201, The Skempton Building,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SW7 2BU
- (臺灣) 臺北市(邀請制)
英國場報名網址:
活動簡介:
倫敦講臺是2014年318學運之後,許多在大倫敦地區求學或工作的旅英臺灣朋友,有感於公民意識與民主參與的重要而組織的平台。講臺是個公共論壇,但也同時也蘊含討論臺灣事務的雙關。過去十年,倫敦講臺沒有固定的組織或議程,所有的議題與活動都是由來參與倫敦講臺的新朋友與老朋友們,集體激盪與醞釀後的創作。
從一開始的「6/28公民意識與參與」工作坊、「從國道收費員到倫敦地鐵罷工」、「妓權運動文萌樓—從公娼、廢娼的歷史緣由談起」、「香港爭普選:從八八直選到雨傘運動」,到近年的工作坊「科學家與教育不平等—實踐與反思」、「如何策劃以台灣藝術史為主題的展覽」、「從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觀點反思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介於之間:從戲劇治療探索身份認同」,以及橫跨哲學、美食、歷史、媒體的讀書會,再到跨海連線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倡議,和走進「倫敦驕傲大遊行」聲援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倫敦講臺持續邀請所有人來成為組織者,一起思考下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歡迎帶著你/妳所關心或學有專精的議題,來和大家討論看看如何能將你/妳所在意的,轉化成眾人的關心與行動。
這場活動是倫敦講臺的十週年生日!我們邀請曾經參與和正在參與倫講的朋友們,一起來談談在這十年間,倫講的存在有沒有改變了什麼?一起分享對於公民參與的反思與實踐。
歡迎所有對臺灣、對倫講夥伴們,或是倫講的現在、過去和未來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聊聊:)
分享者群:
林映均
中原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英國萊斯特大學法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國際經貿法的價值衡平、區域經濟整合與地緣政治。原本以為法研所畢業後就拎著公事包當一輩子的律師,陰錯陽差下到了英國留學,不僅完成了學位,也收穫一生最寶貴的經驗──倫敦講臺。目前正帶著倫講的精神(想到就去做吧),在教學與研究的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繼續摸索和實踐參與公眾議題的可能性。
林果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研究博士。阿美族名 Kuing,但還在成為 Kuing 的路上。熱衷觀察流行文化及新媒體與社會互動關係。特別喜歡音樂,在乎各種身分認同。留學前在教學上在乎的是達成對話,回臺灣後我更重視對話過程。過程成為核心之後,教學實踐開始變化,而溝通更能達成。我認為這應該和留學有關,直到寫了這段文字之後發現,這正是參與倫講所給予的價值。
陳璽尹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沒有專長研究領域,不務正業但活得還算心安理得。參與倫講是人生中的意外,但在最困頓無助的時刻,有人能互相陪伴,去相信公民社會、去實踐世間若有種理想的生存方式,那是不自外於社會,最小程度地放置自己在不舒服的位置,用最大的努力去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可以世故但不能沒有堅持,可以保有理想但不能一味天真,這是倫講給我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Denny Han
倫敦講臺的參與者和科學研究與教育的長工,參加倫敦講臺最大的感想是科學可以作為很好的工具,但需要人文素養和跨領域的敏感度才能兼顧對人與社會的關懷。倫敦講臺匯集了一群跨領域對公民參與抱有熱情的朋友,讓很多不同觀點的意見可以交流,對我來說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機會反思自己如何形成立場和關心什麼樣的議題。
岑學敏(Desmond Sham)
外援球員。從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畢業後,輾轉任職於新加坡和台灣,最近又回到英國,現為諾丁漢大學文化、媒體及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後殖民 / 解殖研究、文化記憶與襲產、文化經濟、文化身份、都市文化。目前的小趣味是在教學當中,不怎麼偶爾的把台灣的案例加進去。
林仁傑
倫敦國王學院歷史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大英帝國史、去殖民化史、戰爭紀念研究。從高中下課常跑哲學星期五、大學期間參與318學運與籌辦成大思沙龍以來,就一直對公民參與以及促進公共議題的討論深感興趣。來到倫敦後很驚喜也很開心遇到由台灣人在學運後組成的議題討論平台,讓我在求知的旅途中能不間斷地和一群同樣熱衷思辨的朋友交流。
Banner designed by Vic
工商時間
倫敦驕傲大遊行,倫敦講臺組隊現正熱烈報名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