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為 “工作坊” 的頁面如下
穿越時空談琴說樂- 談古樂復興及歷史風格演奏
Saturday, 29 April 2017 at 14:30–17:30 17 Queen Square, London WC1N 3AZ
自20世紀初期,古樂復興及歷史風格演奏在歐洲古典樂界萌發。古樂泛指18世紀以及更早的音樂,而歷史風格演奏便是因應古樂的風潮而產生的演奏理念。歷史風格演奏的目標是最大程度上的模仿音樂被創作時的演奏方法及聲音,而歷史風格的實做者會從樂器、調律及風格上切入,藉著對上述的元素進行考究並且實際操作演奏。
本次工作坊將會討論歐洲古樂的興起及其背後的價值,藉著聆聽現代樂團和古樂團的差別,進而了解和欣賞古樂之美。
講者:
Timothy Lin
現就讀Royal College of Music,主修音樂演奏。
不要再給我打分數 -- 淺談台灣與英國的大學審查制度
不要再給我打分數 - 淺談台灣與英國的大學審查制度
時間:2017年4月8日星期六14:30
地點:B102, Brunei Gallery, SOAS, London WC1H 0XG
【活動簡介】
隨著世界各國的大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考驗著各國教育、科技發展部門的分配智慧。
當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達成大學發展的經費分配時,文獻計量學等績效導向的工具,成為資源分配者做決策時,可使用的參考依據。大學審查制度因此成為決定著各大學命運的關鍵,深刻地影響高等教育的走向。
本次工作坊將從英國、台灣兩地大學發展的歷史切入,從中一窺二國高等教育發展樣貌。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掛帥的年代,高等教育面臨到生產效率與研究品質的兩難,大學審查制度是如何扮演關鍵的「推手」。在此現實下,討論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以及將何去何從。
【講者簡介】
彭銘得,Goldsmiths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喜歡海豹還有看海豹,專長是享受與海豹目光對視的瞬間吉光。
林映均,萊斯特大學法律學博士候選人,研究國際經貿法及爭端解決機制。
陳令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歷史系博士生,研究興趣為近代中國史與近代臺灣史,主要研究郵政通訊與社會變遷。
廖靜雯,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主要興趣為近代臺灣史與性別史。
倫敦講臺 氣候變遷工作坊-台灣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推動
Saturday, 1 April 2017 at 14:30–17:30
17 Queen Square, London WC1N 3AZ
氣候變遷工作坊 - 台灣能源轉型與綠能產業推動
氣候異常逐漸成為常態,2016年初台北市山區降下瑞雪,然而2016年卻是全球自觀測以來最熱的一年。巴黎協議後,台灣也提出了自願性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展現共同對抗暖化決心。而對約9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能源使用的台灣而言,能源改革遂成為首要之務。在全球永續新能源思維下,並沒有任何單一能源選項或措施是最佳選擇,而是需在安全、永續、經濟與公平等面向下取得平衡,也因為這樣使得能源政策變得複雜。
三一八太陽花學運三周年紀念回顧:三一八後在英台灣人的行動與想像
Saturday, 18 March 2017 at 14:30–18:00 17 Queen Square, London WC1N 3AZ
2014年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運動,3月18日正好滿三周年。倫敦講臺也是當時因關心台灣服貿議題與民主危機,而在倫敦集結的一群人,創立的跨校性社團。
三年來,參與行動的人們—包含正在看這篇活動邀請的你,在各自的生命歷程中,是否產生了一些變化?而三年來,台灣迎接了政黨再次輪替,但依舊有更多議題,例如,同性婚姻合法化、轉型正義、原住民、移工、勞動與環境保護等議題的論辯,還需要我們思考、關心、行動。身為在海外關心台灣未來的人們,又應該往什麼方向、以及如何持續前進?
文物長生不老之術?-文物修復原理與案例分享
Saturday, 18 February 2017 at 14:30–17:30 17 Queen Square, London Wc1n 3az
文物長生不老之術?-文物修復原理與案例分享
舉凡世界上的各種物件,從被製造或是自然生成開始,就漸漸以各種形式邁向毀損,而歷史文物也不例外。那麼,我們又如何能認識五千多年前蘇美人發明的楔形文字?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以及欣賞各式各樣在博物館裡橫跨大時間尺度的文物呢?
萌盟的前世今生:護家基督教的系譜學
工作坊名稱: 萌盟的前世今生:護家基督教的系譜學 時間: 4th Feb (Sat), 14:30. 地點: 17 Queen Square, London. WC1N 3AZ
近年在臺灣,婚姻平權法案引起不少討論,一個主要的反對聲音來自宗教團體(護家盟),其中基督宗教被視為其中的主力。這現象引起不少人討論:「臺灣的基督教如何變成護家盟?而他們究竟是誰?」
認識「無家者」:遊民現況、政策與民間力量的跨國比較
當我們遊歷歐洲許多大城市,無論觀光或生活,很難不注意到生活在街頭的這群人,他們通常帶著所有家當,在城市裡流浪。「他們」被注意到的特徵不外乎以下幾點:雜亂、氣味,在地上或坐或躺,有的乞討有的睡覺,有時他們會讀厚厚的書,坐在臨時搭建起的小小天地裡,又或著身邊躺著狗,一同蜷縮在城市的角落。
往事並不如煙: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檔案追尋之路
往事並不如煙: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檔案追尋之路
去年衛城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一書,記錄了當年白色恐怖受難者行刑前所留下的遺書,一篇一篇,有愛、有痛苦、有遺憾、有抱歉。我們很難想像,這些在萬般無奈中留下的最後的愛與叮嚀,國家竟然一直扣留了五、六十年,從沒想過要發還給家屬,家屬也從來不知道有這些遺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