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NHS與台灣健保
時間: 2016-04-09 14:30 地點: UCL South Wing G12 Council Room 地圖: http://goo.gl/SoeroR
2016年1月12日,英國初級醫生(Junior doctor)舉行自1975年以來的首次罷工,抗議政府新提出的勞資方案。在與政府多輪談判失敗後,英國醫學會(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計畫於四月初及四月底,在英格蘭地區組織初級醫生再次罷工,最後一階段(四月底)罷工將包含停止急診室服務。根據數據顯示,一月份的首次罷工有超過70%初級醫生參與,罷工至少延遲了國民醫療服務(NHS)約4,000例手術。
本次工作坊首先將透過初級醫生罷工事件,透視英國龐大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 England)。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曾是二戰後流行於歐洲的凱恩斯主義社會理想模型之一;它將全體國民結合在「風險分攤,疾病相扶持」的命運共同體中,深受英國人鐘愛並引以為榮。在成立近七十年之際,它表現如何?作為世界第三大政府機構,NHS是否能夠破除「官僚主義」和「效率低下」的魔咒?又,誰是「Junior Doctor」呢? 他們在NHS體系中占據什麼地位?提高薪資是唯一訴求嗎?最後,在公共服務領域中,應該如何思考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係?在昂貴而有限的醫療資源面前,NHS未來的路應該或可能怎麼走?而如此選擇,和現行台灣健保的運作架構有何差異?
接下來,工作坊會由三個面向比較英國NHS與台灣健保:
第一,英國及台灣的全民醫療照顧系統財務來源為公家經費,然而其醫院營運方式則有極大差異,台灣有85%為私人營運然而英國為多數公家擁有,此差異優劣各於何處?
第二,醫療體系(health system)通常會把提供醫療服務者(provision)和財務(financing)分開來談。然而,政府、醫院、醫生這三方在私有、公有,以及合約簽定的對象差別上,其構成的複雜關係,很可能直接影響到醫療品質及醫生權益,NHS和台灣健保有何相似與相異之處,兩個系統間又能如何互相學習?
第三,身為NHS醫療智庫的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與台灣健保的醫療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其二者的運作方式有何不同。
講者簡介: 徐敏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英國醫學會研究員。本科主修經濟。關注在理性的經濟模型與假設之外,不同社會文化框架下,個體選擇如何引導與影響社會發展進程,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微妙的動態平衡;對健康經濟學(Health Economics)以及健康政策(Health Policy)相關話題抱持濃厚興趣。
彭銘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社會學博士生。研究主題為學術期刊指數對學界生產知識的影響。
徐仕哲,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系、台灣大學環境衛生所畢業,現於UCL Energy Institute研究能源使用與其健康效應
黃獻永,倫敦帝國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生物工程學系博士生,研究題目為脊髓損傷病患之動態模擬